管窺藝術之道

管窺藝術之道

本文200499日刊載於藝文世界

一天摯友來到畫室,看我正在創作的五尺高十二尺長的四季山水,聊起了宗教,當時我也談到了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「美育代替宗教」之論點,我表示說這是不可能的事;自古以來因為信仰不同所產生的衝突、戰爭不勝枚舉,死亡人數雙手十指的位數數不完,應該把「代替」改成「也是」,而為「美育也是一種宗教」,因為美育有宗教的功能,我在本刊曾談論過的「畫在有無之間」、「自然而然」、「活在心中」等,都暗示著藝術教育是一種信仰工作。常言「學畫的孩子不會變壞!」多少有這些道理。

我是一個勞碌好動、也愛靜雙重性格的人,喜歡遊山玩水和大自然對話,可以幾天足不出門的作畫、聽音樂自得其樂,讓我在其間生發了很多奇想,也讓我體悟到一些與宗教有關的難題,在此使我聯想到多少畫畫大師如石濤、八大,再其出家時動與靜之間,悟到那麼豐碩的藝術之道的原因。

藝術之道的「道」在本文中將以道的本意與走向(門徑)二方面交叉來論述;老子說「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」又說「道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」是超然體,道是超時空的,是深奧的。但藝術之道的思想即是無限的,又是有跡可循的,可以平常心來看待的。道是理論可坐而言,藝術是工作,必起而行。藝之至者,多合乎自然所以謂道,學者志道據德、依仁游藝,通古而不泥古,非徒拘守矩矱,致為藝事所束縛。人人得其性靈之趣,而無矯柔造作之譏,使藝術之道不遠離「道」故藝與道合,讓意境昇華至另一新高點。

道成藝成,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在意念上得到均衡,知足常樂,不愁物質的匱乏作個心靈上的富翁,是道者與藝術家共享的人生觀。道以另一個角度來說,道是道路,本非高深玄妙之體,人事有路方可入門,再言升堂入室,窺見珍奇瑰寶,這是平常心看藝術之道。藝術常使人迷惑,有時應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做,不故弄玄虛,藝術之路是曲折的,工作者不要為複雜而氣餒,也不可因簡單而大意恣意妄為。老子曰:「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形,高下相傾,聲音相和,前後相隨。」之言,實乃習藝之基本法則,當作畫時,造型、構圖把握這些原則,應是助益匪淺。故藝與道合,藝必以道為師並不為過。又,孔子: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」藝與道體用相須,形質相成。「藝」進展到相當境界便是「道」,道的某些門類的內涵便是藝,故藝即是道。所以,用變化不定的話(畫)去推演(表達)事實的情理、引證前輩的話(畫),以便叫人信服(欣賞),用寄託虛構(創作),去開擴別人的心意(讓別人認同),是故道與藝同理。

老子: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」,卻不輕視萬物,不責備眾人(各畫派)的是非,卻和世俗人和睦相處。雖然詞句(色彩)瑰麗,卻委曲隨俗(雅俗共賞),故於世無害。他的文辭(畫作)詞理(畫理)充溢,有虛有實,可是造句(畫境)奇妙,令人愛不忍釋。他對道的根本,認識透澈完全通達,隨自然的變化,能釋萬物的情理,功用沒有窮盡,與畫理和創作實如同出一轍,息息相關。

莊子對靈性的修養,可作為藝術修養的參考,他說修養不在遠離俗世,他訕笑遁世之人,而在對「道」的體認與渴慕。一但獲得了「道」,便是得到了精神的絕對恬靜與滿足,這點在藝術修養而言,就是我們不能脫離人群與時代隔絕,閉門造車、故步自封、要有民族意識與時代精神,一但藝術表達境界到某一程度時,就會如「得道」般的喜悅。由「道」看萬物,並無所謂貴賤,真正的「道心」不思善惡,是非,淨穢。但藝術之道應〝在明明眞,在親美,在止於至善〞不可能沒有分別心來認識現實世界,因為藝術在人文環境裡並不完全那麼超然。是故藝術之道是有所選擇,有所不選擇,以下略舉幾個藝術之道的選擇的方向一、要溫故知新:觀前顧後,繼往開來,猶如學習國畫,,先了解古畫的時代特點,宋畫其畫多變化,元畫用筆、用墨佳,明畫結構平穩,清末民初起大倡中西融合。今天大家仍在努力多方探討藝術之道,也了解到沒有繼承,就無法創新。二、擇善固執:藝術之路太廣闊,應有所選擇 ,例如在畫而言,前人注重筆墨氣韻,有筆有墨,有骨有肉的作品,才能稱為精品佳作,我們應堅守保有這優良的中國風味。

三、心心相印:藝術表現是受群性的肯定,畫作要能令觀眾了解接受,如同交友要情投意合,心心相印,把有氣質有內涵的藝術品,彼此相印在人我心中。

四、知己知彼:不做井底之蛙,坐井觀天。以人為己鏡可以知得失,不要只緊抱「為藝術而藝術」的招牌,在白日夢裡過「自我」的藝術生涯。藝術之道需像駕駛車子,不只發動引擎向前走,應隨時注意照後鏡,了解自己車子所處的位置以策安全。

五、留白守黑:做事是非分明,作畫黑白分清,白得有空靈意念,黑得有無限的思想,不要只迷幻在雲煙中,有時應該獨自寂靜在黑暗裡,讓思想在靜中神遊宇宙間。老莊學說:「要認識道,要穿過黑夜(感官與智力)借邏輯的演繹、神秘的接觸,才可以抵達神性的光明境界」。

藝術常受環境因素而常變,常變之道終於自然,要常與自然接觸,故藝術工作不學(不師古人,不師自然)無法悟到常理,不受(不能感受接納常理)是無法悟到化易真理,當我們有學、有受時,藝術之道就可以「行到山窮水盡處,自然得個轉身時」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