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好不易 創新難

求好不易  創新難
本文2001年7月1日刊載於藝文世界
書畫藝術是我國的國粹,五千年來的文化累積,使得各流各派獨具的名家手法與藝術表現幾臻極境,因此後人師法,基本面要表現得好已經不簡單,如果要在逸、神、妙、能各品功力上有所參悟,更端乎個人的努力與造化。

求好已經不易,更別提青出於藍以至於創新了。藝術工作者經常談「變」,其實「變」不見得就是創新。「變」,容易,但是能變得不騙自己不騙別人,能變得真正創出自己的風格則難,昔日難,今日更難。那麼,如何運用前人經驗,一點一點的求新變,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呢?謹就個人的幾點體驗與大家分享。

要有好作品的出現,先要有紮實的傳統功夫和新思想,有本事有新觀念,才有發展的空間,再者,必須要有十足的敬業精神。作品的好壞沒有一定的標準界線,但它是有條件的,就從筆法、墨法、章法的基本功而言:筆法要求平、圓、留、重、變五要點,墨法有:濃墨法、淡墨法、破墨法、潑墨法、漬墨法、焦墨法、宿墨法七種。章法重在筆墨,筆墨之精神不移,而面貌形式可變,即凡欲圖新者,用筆當入古法,圖名舊者,用筆當出新意,章法是佈局、構圖,虛實有法,虛處實寫,實處虛寫,虛虛實實相映成趣,疏密變化無窮,並以白當黑,重視空白之美。

好畫的處理,也有很多微妙的方法,例如:欲畫中求繁,不增反減,畫中求簡,不簡反增;將複雜畫面再增筆墨,加以統一,使整體更簡單化。又,當一幅作品覺得太灰暗,不夠精神時,把部份的黑變得更黑,這種突現法,其效果也不錯,故畫無定則,不可拘泥於一法中。

「外師造化,內法心源。」兩者相互作用,常為產生好作品的創新法門,使理與氣、物與我化而為一的定理。創作的活動非常複雜,包括先天本能的呈現、後天實踐的昇華,所有意識與無意識的雙重內涵,但不要將複雜困擾自己,或被簡單所欺騙,在此簡單的歸類成:一、「畫意」,二為「畫法」,三是「畫體」三方面的求新求變。畫意是畫家賦予作品的精神,涵蓋內在與外在;畫法即是創作過程所採取各種表達手法、技巧和程序;畫體是作品的體態,是畫意寄託、畫法物化的綜合體。

求新的淵源一般也可分為三種:一是在舊的形式上加以改變,發展創造出個人特色風格。二是開拓新的形式風格。三、新舊交互使用另創一格。求新要精神與自然統一,表現與再現結合,似與不似化一,我神我意、物神物意、傳神達意,獲得精神美與自然美的融合。

「求新」要先會欣賞,知道如何從藝術觀點看技藝、運筆、用墨、用色等基本功的表現,和作品結構的均衡、律動之把握,包括平面、縱深、折疊、幽幻空間的處理,以及從內容探討作品背後含意,或象徵影射意識及主題意義。有欣賞的能力,才能分辨作品的好壞,擇善而後固執,從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方面來努力,以得到事半功倍的創新效果。

好作品能產生視覺幻境,和顯現超自然的增生力量,站在欣賞的角度,崇尚自然主義也好,強調畫面視覺價值也罷,作者都從「悟」得「自我」的原則下,吸收古人長處為自己創作營養,孕育神化之,而產生精品佳作,進而新創獨立風格。如:八大山人,他以有限筆墨表現無限的意義。做到筆簡氣壯、景少意長之效。也把看畫人的想像,從有形帶到無形中。

有好書畫不容易,創新更是難,所以要「變」要「新」不是口號,要把至情至性在無心的「忘我」精神狀態下,將古今哲理、生活的歷練、基本功力,轉化在書畫裡,既保有自然原始的意味情趣,又可引人進入未來思想的世界中,此外,更要有勇士般的精神去熱衷於藝術,把藝術生命呈現出來,在此謹以我個人的自勉語:「凡事不怕多只怕拖,不怕難只怕懶。」野人獻曝式的將創作經驗推舉一二,但求與各位共創美的世界,共享美的成果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